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 paratuberculosis,MA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主要感染牛、羊、鹿等反刍动物,以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和肠黏膜增厚为特征,潜伏期长且传播隐蔽,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早期检测与防控是遏制疾病蔓延的关键,而实验室检测技术作为诊断核心,需结合病原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牛副结核病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病原学检测: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或PCR技术直接检测样本中的MAP病原体,适用于粪便、组织或乳汁等样本。 2.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MAP的特异性抗体,常用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等方法。 3. 病理学检查:通过肠黏膜组织切片观察肉芽肿性病变及抗酸染色确认分枝杆菌存在。 4. 分子分型检测:用于流行病学溯源,如基因测序(IS900、IS1311等标记位点分析)。
1. 细菌分离培养法: 将样本接种于含分枝杆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如HEYM培养基),在37℃下培养8-12周,通过菌落形态和抗酸染色鉴定。虽为“金标准”,但耗时长且灵敏度受样本质量影响。 2. PCR检测法: 基于MAP特异性基因序列(如IS900、hspX)设计引物,通过核酸扩增快速检测病原体。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可提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能力,适用于大规模筛查。 3. ELISA技术: 通过包被MAP特异性抗原(如脂阿拉伯甘露聚糖),检测血清或乳汁中的IgG抗体。商业试剂盒(如IDEXX Paratuberculosis Screening Ab Test)广泛用于群体筛查,但需注意与结核病的交叉反应。 4.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疑似病例的肠系膜淋巴结或回肠末端进行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肉芽肿病变,并行Ziehl-Neelsen染色确认抗酸杆菌存在。
牛副结核病的检测需遵循国际及国家标准: 1. OIE标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细菌培养、PCR和ELISA作为主要检测方法,要求实验室通过能力验证。 2. 国家标准(GB/T 18645-2020):中国规定采用细菌分离培养、PCR及ELISA进行确诊与监测,强调采样需无菌操作,粪便样本需浓缩处理后检测。 3. 行业标准(NY/T 907-2020):明确牛场群体筛查的采样比例(≥10%)及复检流程,要求ELISA阳性样本需结合PCR或病理学确认。 4. 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需定期校准设备、使用阴阳性对照,并参与外部质评计划(如APQA认证)。
综上,牛副结核病检测需根据防控阶段选择适宜方法:ELISA适用于初筛,PCR和培养法用于确诊,病理学检查则支持临床诊断。标准化操作与多技术联用可显著提升检测效能,为净化牛群提供科学依据。